关于糖尿病的记载,古代关于糖尿病的记载,最先见于世界文明古国—中国、希腊、罗马及印度,大约有数千年的历史,在这些古代文献中,以中国古代对于糖尿病的记载最为丰富。中医数千年来,把糖尿病叫作消渴病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消渴“此肥美之所发也,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。肥者令人内热;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”。

对消渴病的认识各代医家逐步加深。东汉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专立“消渴篇”,将消渴症分为上、中、下,三消之分。上消属肺,以多饮为主;中消属脾胃,以多食为主;下消属肝肾,以多尿为主。

明朝张介宾在《景岳全书》中除以三消论治消渴外,又认为不可不辨虚实阴阳,“消者……凡阴阳气血之属”。

现代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“消渴”(注:中医指口特别干燥,一般称为口干舌燥,喝水喝得特别多,小便也特别多的病,包括糖尿病、尿崩症等)病的范围,是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身体消瘦,或尿浊、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。

糖尿病早期病理变化以阴虚燥热为主,如果病变早期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,则阴损及气(注:根据中医阴阳互为根本的原理,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,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。阳损及阴,阴损及阳:阳虚到一定程度时,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,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,称“阳损及阴”。同样,阴虚到一定程度时,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,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,称“阴损及阳”:“阳损及阴”或“阴虚及阳”最终导致“阴阳两虚”:阴阳两虚是阴阳的对立处在低于正常水平的平衡状态,是病理状态而不是生理状态。),燥热伤阴耗气,同时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,产生痰浊瘀血,从而使气血运行受阻,因此糖尿病中期病理变化为气阴两虚,痰瘀阻络(注:痰湿和瘀血阻滞了经络。)。如病程迁延日久,阴损及阳,以致形成糖尿病后期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。

总的来说,中国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历史了,历代医者诸家更是从不同角度发展关于消渴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。

糖尿病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年,英国人ThomasWillis发现了糖尿病人的尿“甜如蜜”后来才逐渐有了糖尿病的说法。

古代医生就已经意识到了对于消渴症病人要限制碳水化合物,避免食之过饱限制饮酒等措施,并且提出了限制面食米饭等来治疗糖尿病轻症的方法。

现代医学认为,糖尿病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,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(生长激素、胰高血糖素、儿茶酚胺、甲状腺激素等)增加,或胰岛素在细胞内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(胰岛素抵抗)而引起的葡萄糖、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等紊乱的一种综合征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ykqmt.com/zzyfl/12831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